創作反思-我曾以為旅行就是流浪,後來才發現不一樣

Spotify串流,不喜歡Spotify嗎?這裡有地圖,看你想去哪?

旅行與流浪的差別,旅行是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,而流浪沒有

關於我的Wade什麼?我的DreamPlace - 馬爾地夫

因為我總是覺得馬爾地夫就是一個很夢幻,一個很遙不可及的地方。

Hello 歡迎收看聊聊Wade什麼

旅行

關於旅行,妳會怎麼樣旅行?還有你旅行的方式?你是一個人自己旅行嗎?還是跟朋友一起旅行?

你是那種計畫很多的J人,還是你當下才會計劃的P人。哈哈

我覺得我自己喜歡跟朋友旅行,但是很多現實上的考量,像是時間上的安排,還有別人有工作,尤其加上現在這個年紀,別人差不多都有家庭了,你不覺得跟朋友旅行很難嗎..

然後我覺得我的打工度假,不像是旅行,有一點像在流浪。

我一直在思考旅行跟流浪的差別,因為我覺得旅行有點像離開自己住了很久的地方,然後去別人住了很久的地方。

然後看到網路上的一句話,旅行跟流浪的差別,旅行是還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,而流浪沒有。

真的是打到我欸,我以前在國外打工度假的時候,其實除了暫時居住的地方,我覺得某方面我就是在找一個適合的地方,可以容納我的地方。

我的國外故事還很長,可能要15集還是20集才開始吧,但是我還是希望可以慢慢來,很多故事都是交織的,想要慢慢的梳理他。

旅行,從小時候的家庭旅行開始說好了

小時候的旅行,其實已經深埋在記憶資料庫裡面了。但是我還記得一些碎片。如果可以回到以前,我希望會更多這種回憶。

小時候的出遊都是大陣仗的那種,首先要先跟大舅舅,台語是大阿古,借車。還要先預訂哦哈,要確定在大阿古不用用車的時候,而且還要預留時間給大阿古去洗車或是整理(其實我不太確定是我爸還是大阿古做這件事)。

大阿古的車舊舊的,忘記是什麼顏色了,從有認知以來就是一台二手買來的車,但小時候的我,從來不覺得他是一台舊的車,我反而喜歡可以出去開車玩這件事。

在一次兩次的出遊經驗之後,我每次都吵著要在後座躺著睡覺,在後座躺著或趴著,隨著汽車的引擎震動,雖然沒有冷氣,可能是二手車的老毛病吧?

躺在後座上,在車內盯著車窗,一大片的光亮,隨著天空白雲,出現藍色白色,隨著建築隧道,出現灰色黑色。

又好像是某種催眠的幻燈片。百無聊賴的,慢慢有了睡意,看膩了刺眼又無聊的車窗幻燈片,轉個身趴在後座椅上,眼睛的視線非常靠近毛絨製成的座椅表面,看著它隨著車子移動震動著,聞到的是,很難形容的味道,不覺得很難聞,但也不覺得討厭,是一種舅舅的味道,此舊非彼舅,哈哈哈。

我想這是一種家的味道吧?那時候的我覺得在後座趴著睡覺是世界上最舒服的事情。

還記得那時候要去小叮噹科學園區,小時候的我真的是坐車到了目的地就想要回家了,我不知道怎麼解釋這件事情。你會嗎?哈

去小叮噹科學園區這件事情更是在資料庫底層,我只記得有一個很酷的水龍頭。它會自己流水,但是不知道從哪裡接的水管。小時候的家庭出遊好像還要買旅遊書,因為是連從台北到新竹都算遠方。

帶小孩真的是很麻煩,開了很久的車,小孩睡飽了,然後又吵著要回家,對,說的就是我。

我吵著說,我要回家,我就是要爆炸,我就是要哭。我媽就必須買玩具安撫我,Yess 我換來一個甜筒造型的玩具,冰淇淋的地方是一顆球,然後球有一條線連在甜筒裡面,甜筒表面有個機關可以把球發射出去。我記得,小時候的我就把線扯掉,改造成遠距離武器哈

還有幾次深刻的記憶碎片,有一次在沙灘露營,老實說,那次的經驗不太好,沙灘很硬,還不規則,沒有那麼平坦舒服。睡覺的地方,離大海很近,海浪聲不是那種舒服的白噪音,是希望它可不可以認真的不要吵?

還有跟我哥在海灘抓螃蟹的回憶,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喜歡做這種事,我哥感覺是獵人派的,我覺得我是基地派的,我要有水桶跟網子,然後那些工具都是要求媽媽買的。哈哈哈

家庭旅行每次都是大陣仗的,因為媽媽還要準備各種東西,食物,衣服之類的,還要買玩具給我。因為我就是沒有玩具,好無聊,我要回家,哭。

寫完這些文字的當下,有點想媽媽,哎。剛好最近中秋節了,有點感傷。

有些記憶碎片是在以前的照片,而以前的照片,是在家裡的相簿上。

你也有小時候,印象深刻的家庭旅行嗎?

旅行的意義

隨著長大到現在,很少還有家庭旅行了,尤其我自己在海外生活。最近一次的家庭旅遊,是我亂入我朋友的大家庭,他們的家庭有很多人,我在元宵節的時候蹭吃蹭喝,我還跟阿罵聊天,我朋友的阿嬤很厲害,還會花藝,甚至還有得了獎。在阿嬤家裡的陽台上,還可以看到放滿了一大堆花材,真希望我以後也可以如此優雅。

說到這裡想分享一本書 刺蝟的優雅,這本書是法國的小說,描述一個毫不起眼的女門房,跟一個天才女孩的故事。某一方面裡面的女門房也是我想成為的樣子吧?

然後我想旅行的意義就是創造回憶吧。

我也要謝謝她邀請我亂入他們家,給我這樣的回憶。

我道歉,這裡嚴格來說不算是家庭旅行,那我其實沒有什麼家庭旅行印象了

在流浪之前說一下孝順與科技

在說到流浪者計畫之前,想小小提出兩個關鍵字,孝順跟科技。

父母在,不遠遊,你會顧慮這種東西嗎?

在這個傳統的亞洲文化框架之下,有時候,

我會想我一個人去旅行去海外生活是不是不孝順?

但是我還是出發了。你覺得勒?算了,以後再討論。

科技,從以前的旅遊書到現在都已經是網頁跟App了。

一個人旅行已經沒有那麼難了,雖然可能還是有很多,現實的因素可能需要考量,但是我覺得只要有一點點勇氣,你就可以去創造很多回憶,非常非常不一樣的回憶。

有人把一個人旅行跟流浪放在一起。我覺得不一樣,流浪是沒有故鄉,沒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,沒有想回去的地方,而旅行有。

流浪者計畫

你有聽過流浪者計畫嗎?你有想要流浪過嗎?你有看過三毛的撒哈拉故事嗎?

流浪者計畫是2004年,雲門舞集的林懷民先生透過雲門基金會,開啟的。

「流浪者計畫」獎助青年創作者及社會工作者,獨自前往亞洲完成「貧窮旅行」。

需要台灣國籍,年滿18未滿31歲。

渴望透過貧窮旅行,藉由遊歷嘗試進行探索,打開視野,豐富人生的人。

申請者專長類型包含許多類,大致是文化藝術類;或者是社會工作者。

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更多資訊

今天我想跟你一起來看看這些流浪者的故事

沒想到他已經有17屆了

第十七屆裡面的故事

有從蒙古的挑戰極限,到日本的火山,還有在印度的日常生活。

我覺得每個人流浪都有自己的動機吧?

我想挑出來說的是日本火山,印度的種姓生活,尼泊爾的火葬文化。

你有爬過火山嗎?我以前會看一些爬富士山的影片,還有我自己走過Tongariro火山。

身為奧笑年,我其實很少爬山哈哈,但是偶爾會永遠記得那麼幾座山。

像塔斯的搖籃山,還有紐西蘭的富士山,還有Tongariro火山。

對了你知道大自然也有人權嗎?我現在住在Whanganui就是有條人權的河,對於毛利人來說也是他們的聖河。

然後離我這裡最近的火山是Ruapehu,現在已經春天了。不知道上面還有沒有積雪,不過最近一次去Ruapehu的時候,上面還有很多人在滑雪。你很難想像,當你開著車,開一開,漸漸的從馬路周邊冒出一些積雪,然後轉個彎,出現在你眼前是全白的世界。

至少對於我這個對於雪不怎麼熟悉的人,每次看見全白的世界我都覺得好酷喔。

在毛利文化裡,你來自哪裡?依據的是你附近的山脈,或是海洋,河流,湖泊等。

我想現在的我是來自Whanganui,然後如果是在台北,我是混新店溪的。

火葬

在印度,尼泊爾一代,似乎是他們的文化。

我以前有遇過一個主管,他來自尼泊爾,一個被山脈包圍的地方。他說他爸很愛爬山,也很想去台灣爬山,跟他的相處,我總覺得他們的民族性有種樂天的感覺。

我對於火葬的印象,只有在法師的帶領下,要喊著快走啊快走啊。

我真的有那個勇氣去直面肉身被燒為灰燼的當下嗎?我不知道。

肉體在靈魂離開之後,只是個容器。

大家看的咒術回戰,咒胎九相圖。

也是在講九相,肉體這個容器消失的過程,他的九個狀態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九相圖

我看著這九相圖,所以我們最後能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是什麼?

我突然想要分享西藏藏傳佛教的壇城沙畫也叫曼陀羅,我沒有去過西藏,不知道那裡是怎麼樣的世界。

僧人彎腰用著精細的工具,仔細的排列出圖案。中間是一個圓,接著是外面是一個方形。天圓地方,而且有五種顏色的礦物,磨成的沙子交織出豐富的色彩。有種一沙一世界的感覺。可以想像要花多少時間完成這樣的作品。當中好像有一些儀式?然後在最後,僧人卻是將沙畫鏟起,打亂他。

有人說沙畫就是為了消逝而存在的。

我不知道他真正的意義。對於他花那麼久時間完成又打散他,那幹嘛要做這件事情呢?或是做這件事情一定要有什麼意義嗎?還是意義其實都是我們自己賦予的呢?

對不起這裡有個哲學大哉問。

依藏傳目睹沙壇城者,需宿世皆須具有深厚的福德因緣~~與大家一起分享-yummy 寫食小舖|痞客邦

第十五屆流浪者故事

裡面一則談到在貝魯特,被男孩猥褻的流浪者。

談到貧窮,貧富不均。

我看到的貧窮是在柬埔寨,時間就是金錢的概念在那邊並不存在。

我遇到在街上被打扮化妝的小女孩,在凌晨時分出來推銷口香糖。

還有嘟嘟車司機能出售他整天的時間,只為了等待我這個在吳哥窟參觀的觀光客。

你再想像一下,柬埔寨的首都,是有大皇宮的存在。

金碧輝煌的宮殿,裡面住著真正的國王。

我想貧富差距每個地方都存在吧,連其他聰明絕頂的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,我們先不探討了哈哈。

第十四屆流浪者故事裡面

有個人流浪到印度回來,他說這輩子每個人都應該要去一次印度。

我也想過要去印度,我想看看泰姬瑪哈陵,粉紅之城齋浦爾等等,以前看過的文學,也多少都與印度文化有關。

第十三屆流浪者故事裡面好多印度,

我自己覺得到國外發現,印度移民似乎也成了一種問題。

印度真的是很奇妙的國家,明明沒有去過卻默默地會被影響。

裡面還有一篇關於同志的流浪者。

在台灣已經同婚的時候,其他亞洲國家呢?

而這個框架下的問題,我覺得並沒有比其他問題來的輕鬆。

提起來討論也很困難,畢竟他就是相對於多數的少數。

更別說還有宗教這些更大框架的問題。

而且我很好奇,這個世界上沒有同志基督徒嗎?

如果你還想看更多他們的故事可以到雲門基金會的流浪者計畫網站。

先停在這裡哈哈因為這一屆2017年,也是我2017那一年,我自己計劃了兩個禮拜,就開始流浪。

流浪者計畫 | 雲門官網

謝謝這些人的文字讓我們看到這些。讓我錄了一集podcast?哈哈哈

但其實我有去問授權,在截稿前沒有回信所以我只用最簡單的引述吧。

也順便感謝這個流浪者計畫,讓更多人看見流浪者的故事。

也希望大家去贊助他們吧

希望能有人可以有機會能看看這個世界。

流浪

我以前都沒辦法定下來好好看這些故事,因為我在流浪著。

我自己,以前可以有穩定的工作。

但是當你流浪的時候,流浪跟穩定這兩個概念本身就是衝突的吧?

有時候我會想,旅行者不能成為一個職業嗎?像是旅行家什麼的?

甚至流浪的途中還會發現大哉問,當你遇到了愛情,你還會選擇繼續流浪嗎?

其實我自己知道,我心裡很羨慕這些透過計畫得到補助的靈魂,流浪者計畫裡雖然想要表達貧窮旅行,可是有了補助,可以少了很多焦慮。在有金錢的支援下,也可能是真正的自由的流浪吧?

關於流浪其實還有很多話題想說的,比方說 流浪一定要有一個動機嗎

不是想要逃離一個地方嗎

或者流浪一定要是限定某個背景嗎?

我覺得流浪本身就是一無所有才想要去流浪

最後我想說真正想流浪的人,應該已經在路上了。

在遠方,在非洲,在紐西蘭,在薩哈拉。

這集也獻給在美國,加拿大,澳洲,紐西蘭,馬來西亞,台灣,甚至是在自己國家裡,卻某種程度上,也在流浪的你。

希望你們都好好的生活著。

你有過那種經驗嗎?,想回卻回不去的地方?

流浪也讓我見識到這世界的廣大,以及自己的渺小。

我自己也很難不去比較別人,別人是多麼厲害。

最後的最後,其實我發現我自己也很希望被支持。

你好,我的孤單內在小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