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回Blog懷抱,個人日記與雜記
忘記拿起筆的感覺
好久沒有拿起筆來寫部落格了。
從無名小站(?)、到痞客邦、迷你窩養寵物。
額外還有Medium, Wordpress, Blogger.(族繁不及備載)
印象中最喜歡的是Tumblr,我喜歡它那種簡潔與幹練的設計。
部落格的歷史
漸漸的不知道為什麼,我發現連新聞也是,我觀察到的是,他們會讓你看個一兩段就跳出彈窗式廣告,請訂閱!(Medium、Tumblr與一些新聞媒體尤其明顯)
我在想如果這個策略成功可以對應到現實生活的話,百貨公司櫥窗外面的展示也只能讓你看一兩秒吧,然後拉起百葉窗,只限館內參觀或加入百貨會員?
為什麼要做這種減少曝光率的事?
回到媒體身上,我可以猜的答案可能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看法,他過濾且篩選了其他資料。漏斗下的資訊是萃取的精華。
我同意保護它是好,尤其文字是如此容易被複製與貼上。
我只是覺得有點矛盾?
創作者都很想作品『被看見』
從『被看見』出發,我也在想我自己是不是想藉由作品來獲得認同感?
一種別人都會稱讚你,即便是很普通也會說,至少你很努力?
還是我對於我的作品很付出,我很努力我驕傲,我也想讓大家知道?
還是我想要讓大家看見我?
現在發了金唱片那一集Podcast之後就覺得這一切都算了。
專注於我的內容及敘事方式比較實際。
Podcast可能算練習輸出的部分。
我對於自己的初試啼聲,只希望還可以更好更好。
成長型思維?
猛烈的自我介紹
最近我在拓展我的網路主體。也就是我的個人部落格。
在個人部落格的部分,覺得看到其他人的自我介紹真有趣,想知道這個人是不是有趣的靈魂?很容易從文筆內容或是自我介紹看到。
當然也很多商業的靈魂,專案的靈魂跟行銷的靈魂。看到有職業代筆,寫作寫書是最近覺得有趣的商業自介。
自己的部落格也免不了的要自我介紹,一開始的洋洋灑灑列了一堆自我揭露,但後來猶豫網路的資訊安全,整個非常的糾結。
心理學上我知道真的不會有人理你…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,但是2號角色腦袋就是感覺如果太多自我揭露給別人知道怎麼辦?為什麼呢?怕資訊被利用吧?
我跟朋友討論,他說:那先擔心 Linkedin 上面的資訊吧?
我還是很糾結 M的內耗人 乾
我也問了最近感覺很厲害的人的想法。
他多年來也會覺得奇怪,但隨著時間過去,他活得越透明,畢竟離開世界後這會是他剩下的一切。
想到 Homo Bulla - 指人像氣泡一樣。在以前的藝術畫作中會出現,比喻稍縱即逝。
Homo Bulla 跟佛教所說 如夢幻泡影 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?
順便推薦一下如露,被插花的藝術所震懾。
以後再寫一篇關於買花,似乎談到買花。可能大部分人覺得是單純的浪費,但又在婚喪喜慶必定出現。
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
感覺IG變了
身為IG綁定用戶,我一直覺得IG才是我網路主體?因為照片實在是我的愛。
以此發展的社群,我很喜歡。主要是看看照片,看看簡述或短文/廢文。
但是現在已經快變成影片區了..? 我大概的問我朋友,都沒有人會看IG上面的類部落格文章
我自己的習慣也從上傳照片到一次性拋出10幾張照片?月更。
希望不會變成Flickr
關於平台
談平台,撇除自己以前想獨立開發Apps但最終沒有繼續。
想要有自己的網站,自己的作品,自己的東西很正常吧?
要不是自己寫不出來為什麼要聽別人的?
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集,畢竟我想展示的可能是攝影照片,或像Codepen一樣有不一樣的網頁,以上就不太適合只有文字的平台。
總之成功架在本地之後,在在在最後去找工作的時候,面試的人只是回答了一聲哦。
這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吧? 或是就這種小東西?
你拼命努力的想展示自己什麼呢?這麼想被看見嗎?可能不是這塊料吧?
謝謝古古開的架站課,你自己成功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會很有成就感。
雖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,但是至少是你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成品。
最近遇到的幾顆恆星
我覺得自己是旅行者,沒有什麼專業職稱在身上。
想說在有限的生命裡,紀錄一下自己的旅行故事跟所思所想好了。
陰錯陽差之下,身為超默默的I人我,最近竟然主動去聯絡作家,資深軟體工程師,音樂家。
感謝他們過去的付出,讓我現在可以順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鑑於他們文字,思想,專業背景。都是恆星等級的感覺在發光發熱。
雖然想放著文章發酵再回頭修改,但畢竟是第一篇回頭文,先行動再說
不是,你自己的部落格為什麼要解釋你自己?